有人說,新冠后遺癥又多了一條。除了生理上的疲勞、疼痛、記憶以及睡眠質量下降之外,還要多一條人為癥狀:打工難。
做過志愿者的不要;進過方艙的不要;陽過的不要。
近日,新冠肺炎康復人員遭遇求職歧視的現象備受社會關注。盡管官方強調要“一視同仁地對待新冠陽性康復者,不得歧視”,但有些企業(yè)還在明里暗里把“歷史無陽”當做招工標準。
01因為我“陽過”、“呆過方艙”,所以他們都不要我
對于“陽性歧視”的關注,源自一位叫阿芬的女子。
3月底來到上海謀生,不巧遇上疫情,感染新冠痊愈后繼續(xù)找工作,卻因“陽過”屢屢碰壁,火車站的地下通道,成了最后的棲身地。阿芳在上海數月以來的坎坷經歷,讓廣大網友感到揪心與無奈。
如果說性別歧視、年齡歧視還有點遮遮掩掩,那么輪到“陽性歧視”,一切都似乎變得順理成章。
實際上,采用“陽性歧視”標準的用工企業(yè)并非一兩家,大家并不在乎復陽者到底傳不傳染,他們只在乎是不是會波及到自己。
幸好,在多方幫助下,如今阿芬順利找到了工作。
7月11日,阿芬已經在順豐快遞試崗,工作時間從晚上八點到第二天早上八點,之后準備做入職體檢。對于這份工作,阿芬感覺“還可以”。
順豐快遞方面表示,招工時不會歧視新冠陽性康復者,也不會以得過新冠為由給應聘者設置門檻。
02“陽性歧視”背后的邏輯
今年以來,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,上海市就業(yè)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(zhàn),第二季度平均城鎮(zhèn)調查失業(yè)率達12.5%。
數據來源:國家統(tǒng)計局
今天上午,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42次會議表決通過了《上海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進一步做好當前促進就業(yè)工作的決定》。《決定》明確,任何用人單位不得因勞動者患傳染性疾病而解除其勞動合同,在招用人員時不得以曾患傳染性疾病為由拒絕錄用。
講道理,《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》早就明確規(guī)定,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歧視傳染病病人、病原攜帶者和疑似傳染病病人。
實際上因為疫情,很多工程項目停工已久,眼看工期已近,項目經理也想盡快招人,但是這事兒好像也不是他們自己就說的算的,一旦有陽性,單位也要承擔防疫不力的責任。
萬一雇傭者復陽,本來逐步復工復產的項目又要停工,每天眼見著虧損。
餐飲行業(yè)的狀況更加嚴峻。一家餐廳老板就表達過自己的顧慮:招聘了一位治愈的感染者,如果兩個月后,員工復陽了,會馬上封店,全體員工跟著隔離,還要牽扯一波進店的顧客。
復工→復陽→停工→等待解封→復工
一頓折騰猛如虎
一面是禁止歧視,一面是防疫不力,兩害相權,至少“歧視”不至于停工加罰款。
陽性歧視,就像多米諾骨牌,一個一個傳遞下去,企業(yè)苦,單位難,而壓在最下面的那個骨牌,永遠都是底層的老百姓。
03人心的偏見,好像從不曾改變
最近看的一本英國小說《島》中,麻風病被視為一種來自神的處罰,處罰的自然是有惡行之人,于是流放、等死,便成了麻風病患者被寫好的命運。
現在若將所有新冠患者、康復者隔絕在正常生活之外,不也正是跟過去的麻風病人們一樣?
導致災難的不再是疾病與病毒,而是人們內心中根深蒂固的偏見、污名與歧視。而我們對待弱者的態(tài)度,最能折射一個社會、一座城市文明的尺度。
疫情以來,很多東西都已經變味了,正如很多人感嘆,上海也不再是曾經的上海了。
我們應當明白,共同的敵人是病毒,而不是同胞。
僅把鞭子打上拒絕“歷史有陽”的企業(yè)主身上,恐怕不會為阿芬這樣的人找到歸屬。
要讓“歷史有陽”不再成為歧視標簽,不再成為工作生活的一道坎,不再成為人生的一道陰影,關鍵要讓科學與文明徹底回歸。
比起“不得歧視新冠陽性康復者”的一紙表態(tài)公文,我更期盼的是,讓科學的歸科學,讓法律的歸法律,讓市場的歸市場。
只有這樣,才能真正解開虹橋流浪打工人身上中的“歷史無陽”的魔咒,讓工程盡快開工,工友們不用擔心被拖欠工資及失業(yè)的風險。
愿大家可以坦然地面對自己,無憂無慮地去擁抱生活。